新闻
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海涛: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发布时间:2025-03-13 浏览次数:

积极的财政政策

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校长 马海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财政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现实挑战,又前瞻布局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要求。
一是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当前总需求不足问题精准施策,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增强市场预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宏观政策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基调的首次重大调整。今年拟将赤字率设定在4%左右,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并计划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不仅体现了政策工具和力度的优化升级,更彰显了政府对财政赤字和债务空间的科学把控,进一步拓宽了财政政策空间。特别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的扩大,有效缓解了短期偿债压力,化解了债务风险,同时为发展和民生释放了更多财政资源。
二是财政支出的优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民生为本、增强发展后劲的政策导向,彰显了财政政策的战略远见与务实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将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和适度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底线,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此外,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这不仅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增强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技术竞争力和话语权,彰显了财政政策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应强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精准施策中统筹短期需求刺激与长期动能培育,同步推进财税制度系统性改革以完善现代财政治理架构,从而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政策合力。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 报告强调“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具体而言,既要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撬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预期,合理安排债券发行,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也要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充分打开财政政策扩张空间。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短期稳增长与长期促发展的有机统一。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注重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短期问题,保障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也要注重弥补财政支出短板,聚焦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战略,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是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地方财力可持续发展机制。 报告围绕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与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等方面,为构建地方自主财力长效机制提供了明确指引,有利于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夯实前期基础。
综合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财政工作既精准应对短期挑战,又着眼于解决中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转载自:中国财政


审核:陈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