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行为——来自金税三期工程的证据
税收征管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我国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代表,从治理效应和激励效应两个层面探讨税收征管数字化影响企业集团利润转移的背后机制,并结合现实背景提出理论假说。该文发现,企业集团会将利润从实现了数字化税收征管的试点地区的母或子公司转移到非试点地区的母或子公司,从而提高了企业集团整体利润水平,实现避税目的。机制检验表明,利润转移主要是通过集团内部的日常经营性交易、资金交易、租赁交易实现的。此类利润转移行为在征纳合谋较弱、审计约束较小、治理结构更易协调、市场份额较大、内部公司分布更广泛的企业集团中更为明显。基于利润转移系数的估算发现金税三期工程实施后企业集团转移了大量的利润,给我国税基造成侵蚀。进一步研究发现,金税三期系统全国范围内上线后,有利于减少企业集团内部的利润转移行为。
(文献来源:张旭飞,方红生.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行为——来自金税三期工程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4,59(12):113-129.)
作为一项风险投资实践,企业数字技术应用存在多种动因,其中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该文使用2015—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文本数据,采用大语言模型方法构建企业层面的数字技术应用程度指标,实证考察关税冲击对中国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影响。该文发现,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企业数字技术应用具有显著抑制效应,而中国加征关税的效应不显著。该文进一步验证了关税冲击影响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供应链机制、竞争压力机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机制以及融资成本机制,并发现关税冲击对数字技术应用的影响随企业的贸易特征、规模以及对美国出口依赖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而出现异质性。此外,企业的上下游受到美国加征关税冲击也会影响其数字技术应用决策。
(文献来源:李涛,涂玮,李兵,等.关税冲击与企业数字技术应用[J].经济研究,2024,59(12):130-148.)
3、财政金融协同的地方债务管理路径探索——基于城投公司承建专项债券项目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而城投公司作为专项债券项目的重要承建主体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融资方,对地方债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匹配2019至2022年的专项债券项目数据、城投公司财务数据和地区经济基本面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城投公司承建专项债券项目对微观企业和宏观区域层面的影响。研究发现,承建专项债券项目有利于改善城投公司的经营质量,总负债尤其是长期负债显著增加,有助于防范化解城投债务风险,且对资质较弱的城投公司助益更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该模式通过更充分地撬动金融资源放大了专项债券投资的杠杆效应,提升了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投资效率,但在不同投向领域存在异质性。该文从财政金融协同的角度,揭示了城投公司承建专项债券项目的微观作用机制,为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提供了具体方案,对优化地方债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来源:钱一蕾,钟宁桦,沈一童.财政金融协同的地方债务管理路径探索——基于城投公司承建专项债券项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25,41(02):40-63.)
在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背景下,国地税机构合并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利用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国地税机构合并对政府补助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地税机构合并后,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显著减少,且这一效应在时间趋势上具有持续性。机制分析表明,改革通过增强税收征管的独立性,减少了与税费挂钩的低效、不合规的政府补助,提升了政府补助效率。改革效应具有明显异质性,经济增长压力的提高、财政分权度降低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减少会使改革效应变得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地税机构合并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对企业进入的负面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较小。该文揭示了国地税机构合并对地方政府补助策略的调整作用,为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来源:张浩天,卢盛峰.国地税机构合并与政府补助策略性调整[J].管理世界,2025,41(02):55-71.)
5、涉税信息跨部门共享的税收治理效应研究——来自集团企业海外避税的证据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是数字时代的趋势,有利于发挥大数据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本文基于各城市商务部门向税务部门共享企业境外投资信息的政策实践和手工整理的2009—2021年上市集团公司关联网络数据,分析涉税信息跨部门共享对集团企业海外避税的税收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境外投资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会显著降低母公司在避税天堂的投资,但对非避税天堂的投资没有明显影响,这在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较大和面临更强税收征管的企业中以及税率较高的避税地体现更明显。具体而言,涉税信息跨部门共享降低了跨国公司与避税天堂的关联交易,并且主要表现为减少向关联方低价销售的转让定价行为。本文不仅为新一轮全球税收竞争背景下治理跨国公司利润转移和促进投资回流提供了重要启示,更为数字时代通过构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发挥大数据信息的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献来源:赵仁杰,赵欣仪,孙华臣,等.涉税信息跨部门共享的税收治理效应研究——来自集团企业海外避税的证据[J].管理世界,2025,41(02):69-89.)
6、反国际避税与公司内部收入差距:来自国别报告的证据
在全球跨国公司利润转移行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不仅抑制了国际避税,还重塑了资本和劳动间的分配关系,但鲜有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本文通过构造双重差分模型,经验分析了反国际避税政策对公司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国别报告政策实施后,跨国公司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这主要是由于管理层收入增加而普通员工收入未变所致。机制分析表明,由于国别报告政策增强了反国际避税力度,跨国公司利润回流至国内并用于股东分红,进而导致持有公司股份的管理层股利收入增加。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设立子公司于避税天堂、存在海外关联交易、民营企业以及位于税收征管高强度地区的跨国公司受此影响更为显著。尽管如此,国别报告政策也有助于降低行业内企业间的收入差距。
(文献来源:张克中,何炳林,黄永颖.反国际避税与公司内部收入差距:来自国别报告的证据[J].世界经济,2025,(01):60-89.)
7、关税削减与消费者福利分配——基于进口份额的新视角
本文引入进口份额概念,考察中国加入WTO后的关税削减对城镇居民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群体产生的分配效应。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的关税削减使居民消费者福利平均提升0.76%,其中最终品和中间品关税削减分别使福利提升0.31%和0.45%,说明中间品关税削减是提升家户进口消费福利不可忽视的渠道。而这种福利在收入越高的家户中提升越高,关税削减体现出“益富”的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收入家户对最终品更高的进口份额以及对进口中间品更高的依赖程度。本文的研究创新性引入进口份额概念,打破了现有对中国关税削减的消费福利效应评估中不区分进口品与国产品的同质性假设,有利于修正过往文献偏误,同时也为理解我国贸易政策的分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文献来源:戴觅,陈君妍.关税削减与消费者福利分配——基于进口份额的新视角[J].经济学(季刊),2025,25(01):68-85.)
该文研究发现,一方面,数据类无形资产计税基础难以确定,价值易变性和可重复使用性导致传统摊销方法和期限不适用,减值和报废处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数据类存货的减值确认复杂,销售行为可能引发重复征税问题,且转让定价的合理性难以把握。此外,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面临适用性问题,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界定模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存在潜在漏洞,以及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范围的局限性。这些挑战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也提高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为应对数据资源入表的涉税挑战,该文建议,对于数据类无形资产,展开多维度估值,合理确定计税基础,设置差异化摊销期限。而对于数据类存货,科学设立成本结转规则,允许合理扣除损耗或减值损失,并严格限制重复销售的成本扣除。此外,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税务监管,防止企业通过不合理定价或滥用优惠政策等避税。本文为完善数字经济下的税收征管体系、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文献来源:张家楠,谷雨润.数据资源入表的企业所得税涉税挑战及应对[J].税务研究,2025,(01):74-79.)
该研究使用美国国税局(IRS)2010—2014年的详细审计数据,分析不同收入群体税务审计的经济效益。结果发现,每花费1美元进行税务审计,平均能带来2.17美元的税收收入。具体来看,高收入人群(收入排名前10%)审计效果尤其显著,每1美元的审计投入带来的总收入超过12美元,而低收入群体(收入低于中位数)的回报约为5美元。进一步研究发现,税务审计还有明显的长期威慑作用:被审计的纳税人在之后的14年内都会更加自觉地缴税,这一威慑效应带来的收入是初始审计收入的3倍以上。文章还通过福利分析(MVPF框架),衡量了审计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收入人群的审计虽然成本较高,但综合效益明显更佳,其社会福利成本也更低(每新增1美元税收的福利成本为1.15美元,而低收入人群为1.30美元)。因此,研究建议政府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税务审计,不仅能有效提升财政收入,还能降低对社会的整体负担,促进税收公平。
(文献来源:William C. Boning, Nathaniel Hendren, Ben Sprung-Keyser, Ellen Stuart. A Welfare Analysis of Tax Audits Acros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40, Issue 1, February 2025, Pages 63–112.)
该研究使用美国税务管理的微观数据,首次量化了针对黑人与非黑人纳税人的审计差异。尽管美国国税局(IRS)的审计选择过程并未包含种族信息,但研究通过创新的部分识别方法估计发现,黑人纳税人的审计概率是非黑人的2.9至4.7倍。其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领取劳动收入税收抵免(EITC)的黑人纳税人更易受到审计,这一现象并非由逃税金额差异所导致,而是源于税务机构对退税欺诈审查的政策偏好。文章通过构建反事实模拟情景指出,如果税务机构将审计目标转向全部漏报税额,而非仅关注退税欺诈,将能有效降低对黑人纳税人的审计频率,更好地提高审计公平性。此外,研究也提出改善审计选择算法的建议,以减少算法预测中可能导致的种族偏差,实质性地促进税务执行的公平与效率。
(文献来源:Hadi Elzayn, Evelyn Smith, Thomas Hertz, Cameron Guage, Arun Ramesh, Robin Fisher, Daniel E. Ho, Jacob Goldin. Measuring and Mitigating Racial Disparities in Tax Audi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40, Issue 1, February 2025, Pages 113–163.)
11、进口关税上升与出口下降:现代供应链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碰撞
该研究利用2016年美国机密的企业贸易数据,考察了2018至2019年美国实施的大规模进口关税对本国出口的间接影响。作者发现,尽管这些关税本意在保护本国经济,但由于现代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进口关税的提高最终导致美国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研究显示,受进口关税冲击较大的出口产品在2019年的出口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平均相当于对出口征收了2%至4%的额外关税。研究还指出,虽然传统关税政策试图通过减少进口促进出口,但在现代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措施反而会通过供应链传导,加重企业成本负担,削弱出口表现。这一研究不仅拓展了贸易政策效果的分析视角,也为未来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即在全球化供应链环境下,贸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适得其反。
(文献来源:Kyle Handley, Fariha Kamal, and Ryan Monarch. Rising Import Tariffs, Falling Exports: When Modern Supply Chains Meet Old-Style Protectionism.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vol. 17, no. 1, January 2025 (pp. 208–38).)